2020年春季在线教育的实施是疫情防控期间的必要举措。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步走向全网教学,学校及教师都面临着信息支撑、教育理念、教学管理、教研转型、学情调控、家校协同等巨大挑战。在线教育的全域、全员、全线推进也为学校提供了融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最好契机,为区域及学校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,也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。 一、在线教育亮点 1、精心谋划在前。开展线上集成教学,实现了学生学习超越时空的交互式学习方式,让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接收到形象、立体、直接的知识,真正做到“停课不停学”。从整体看,我区教育主管部门、教学研究部门谋划而后动,指导各校在在线教育方案制定、教学实施管理、学科统筹推进、过程跟踪指导、专题专项破题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在线教育分学段、分阶段、分重点稳步推进。 2、精细管理在后。在线教育管理是全新的领域,需要全情的投入及全程的精细管理,以解决实践中的困难问题。我区在技术支撑、课程设置、备课组织、课堂教学、课后评价、学生管理、教学交流、家校融合“八到位”上下功夫,落实“一校一案”、“一科一策”、“一班一表”管理,搭建校际之间在线教育资源共享、经验共通、难题共克的平台,真正实现的真正举起在线教育“责任伞”“能量伞”、“专业伞”“保护伞”,真正做到停课不停教、学习不掉线。 3、精准指导在侧。区教研部门发挥专业优势,专注在线教育研究,针对线上教学存在问题,积极开展“网络集体备课”“在线听评课”,服务学校教学。校长、教师和学生从最初对在线教育的困顿、质疑,到实际推进过程中的磨合改进,到现在的反思提升,师生们也亲身体验到在线教育的直观、多元、趣味、多维等优势,教学管理视野进一步打开、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,教学改革思路进一步明晰。 二、在线教育痛点 在线教育的困难与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,主要体现在: 区域层面:校际之间发展失衡、城乡之间差距拉大、在线教育研究不多、在线教育突破有限。 学校层面:教学前瞻管理滞后、问题导向意识偏低、跟进评价机制不全、校本教研成效不高。 教师层面:在线教育理念不新、在线教育视野受限、教师信息素养不高、高效协同办法不多。 学生层面:学习内驱力不足、过程自制力不高、自主学习力不强、核心竞争力不够。 三、在线教育支点 全线复课在即,复学后课堂必将更加充满挑战,蕴含无限可能,在线教育要以基于学情、为了学生、发展学力为支点,撬动线下教学变革,实现从在线教育从“有没有”到“能不能”、“好不好”突破。 区域层面: 1.做好专业引领 发展在线教育,教学应用是目的,管理服务是保证。区域要从教学管理走向教学领导,在推进在线教育管理科学化、制度化、精准化、长效化上做好经验总结及改进建议。在线上教学的前瞻性、系统性、科学性、适切性上真实践、真研究。 2.着眼教育均衡。在网探索跨区域、跨学校、跨班级、跨学科的“共享教师”“共享课程”进一步拓展资源使用的广度,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普惠,促进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。 3.精准教学指导。区域层面要指导学校教师优化传统教学模式,整合电子资源、拓展课程资源、提升课堂趣味及课程教学效果上下功夫。在在线教育指导,在线教育模式选用,线上平台选择、混合教学实践上广学、精修、深耕。 学校层面: 1.做好顶层设计。建立研究团队,确立行动方案,继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、“互联网+教学”技能培训,保障每位教师在全新教学环境下,指导学生居家线上学习及自主学习;制定在线教育网格化的评价方案、实时跟踪、及时调适,科学推进。 2.推进资源重组。学校要在聚焦推进人工智能时代教学方式变革的新策略上谋动。借鉴各大资源网站模板,结合学校生源具体情况从知识点分类、课前预习、课堂小测、课后练习、经典例题、易错题,精选练习题、微课制作等方面着手,渐进式地推进电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及完善工作,打造全科电子资源中心,为教师教育教学服务。 3.明确实施路径。遵循“全员发动、统筹推进、名优带动、在线微课、资源推送、导学先行、自我检测、答疑跟进、轻负高效、以学定教”的在线教育总体思路,创新管理,搭建科任教师—班主任—学生—家长—备课组长—学习小组长在线教育管理反馈网络,推进各班建构以4-6人小组的网络管理及班级文化;坚持调整出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,提供优质、高效的线上学习资源、研究学习课程设置、精准学科课程分析、诊断评估学习质量、做好学习支持服务,聚焦全网及混合教学高效推进。 教研层面: 1.推进主题研讨 在线教育在共策、共建、共享中才能共生,要着眼空中教研内容主题化、教研活动项目化、教研平台信息化、教研开展系统化为抓手,创新工作机制,丰富教研内涵,积极推进在线教育科学推进,从单兵作战走向优势互补。 2.凸显群体智慧。发挥教师专业群体优势,凸显名优教师专业引领,突出“参与性+展示型+效能感”教师在线教育教师合作方式,在全师参与的前提下,分工合作,在媒体素材、教学课件、导学案、作业设计、教学设计、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等精心研究、选择及推送线上优秀资源,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,推选优秀教师以录播或直播方式开展线上共享课程,坚持课程资源的统一供给、作业的统一设计、教学评价的统一管理、学生居家学习的教学管理“四统一”,高质量完成线上辅导等教育教学任务。 3.提高“破题意识”。开展基于提升学生“吸收内化”“主动参与”的主题研究,在发展、优化、引领混合教学上下功夫,更新教师教学时空观念、引领学生无边界的立体学习,从知识学习、知识的运用到流程时间与空间再造,提升在线教育效果,思考当下乃至今后的在线教育发展的命题。 教师层面: 1.读懂在网密码。与线下学习相比,居家学习在教学时空上、师生情感上、教学体验上、教学管理上及教学方式上、有着本质的不同,“在线教学”不是“线下教学”的线上化,“在线教学”在教学结构的搭建、教学内容的组织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持续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,教师要在修炼在线教育自我专业力发力,从以教定教走向以学定教。 2.致力专业赋能 教师要优化在线教育行走方式,回应时代命题,缩短说和做的距离,把经验交给前方,反思过去尽责当下,主动提升信息化素养,打出教师自身的“品牌标志”,在教材多媒体化、资源扩大化、教学个性化、讨论多元化、学习自主化、反馈精准化、评价数据化、成效最大化上下功夫,积淀在线教育及教研成果,未雨绸缪,研究思考未来面对面教学及在线教育相结合的新挑战、新模式。 四、复课教学焦点 1.关注生情调控。长期居家学习,学生可能会产生懈怠、逃避、焦虑、烦躁等不良情绪,教师首先需要利用疫情防控这部生动感人的教育题材,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,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,激励学生发奋学习,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。组织返校考活动,应用大数据,做好学情分析、找到学生的学习共性及个性问题,分层、分类进行突破。 2.着力教学调整。线上教学,自律者更强,学困者更难,线上教学时教师减少课堂教学的容量,降低知识的难度---低起点、重整合、专题化、分层次、小组学、优生教(优生当学生导师)的教学方式。采用新课学习与补漏并进的教学策略;对于两极分化明显的班级,可采用同伴互助式的教学策略;对于参差不齐的班级,可以采取分层的教学策略。 3.关注校本调适。关注教学资源重组,聚焦校本研修实效,突出重点,精心设计学生活动,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聚焦学科建设,突出学科研修重点,充分挖掘在线学习期间的好做法、好经验,加强各学科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衔接。在学情排查的基础上,总结和提炼学生居家学习的有效方法,发现问题,查漏补缺。基于学生立场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堂转型,设计学教活动,激发学习兴趣,提高学习能力。 五、混合教学拐点 复课在即,教学研究部门、学校、教师要主动回应时代的需要,思考未来“线上+线下”混合式教学,混合式教学高度强调团队的合作及根植实践的研究,发挥教学研究人员、名优教师、学科中心组、教研组长、备课组长的作用,讨论教学方案,立足真实教育场景和学生现状扎实研究,致力于提升疫后教学复原力。 1.聚焦“破题思维”。互联网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、变革。受疫情的影响,在线教育从可选项成为必选项。直播课互动的启发,也让教师思考如何增强师生互动时有了新方向和新起点,强化了师生的在线教育认知。在线教育不再是短期的行为,更可能演化为教育组织、师生个体的习惯,并制度化为新型的教学模式,推进传统学校的转型发展。 2.培育改革先锋。学校要继续强化在线教育不受时空的限制的便利性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、基于平台大数据应用的高效性,适出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研究,提高在线教育及课堂教学的接受度、满意度及达成度,完善支持教育改革的制度,培育教学改革先锋队,实施扁平化管理,缩短说与做的距离,把更多的人力、物力、精力都调配到产生教育教学效益的环节,真正服务教育教学一线。 3.重塑教育流程。在线课堂为未来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,教师角色也将实现根本性转向,复课后教师教学要从“教的专家”变为“学生学习的辅助者、设计者和引导者",从“专业训练的指导者变为“学生人生发展的向导”,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,进一步优化教育生态。 4.完备支撑条件。全面排查学生居家学习的条件,尽可能动员学生家长优化在线教育基础设施、设备,电脑、移动终端设备、打印机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备,扫清在线教育的障碍,为线上、线下混合教学做好准备,真正打开实现人人可学、时时可学、处处可学的混合教学的理想局面。 5.培养自主能力。教育是实践的哲学,坚守学生立场,着眼学生发展,创设“以学习者为中心”的环境与文化,加强对班委、课代表、小组长、学生导师的培训,教给学生管理的方法,搭建学生成长平台。打通学习双通道,培养学生导师,把自主管理引向深入,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。引导学生重建学习方式,让深度参与成为常态,让深层学习成为样态,让深度研究成为常态,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,设计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、设计问题链或任务链,开展嵌入评价,做到教-学-评一致,确保学生效果。 开学复课是一场关乎教育,更关乎生命的挑战,疫后校园必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和教研关系,从直播室到一人一座的教室,“疫后”课堂更加需要动态生成及有温度、有效度的行动式学习。行走在良性变革之路上,混合教育应该是我们不二的选择,谁能领先一步,谁就领先一个时代。